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

【電影】噩夢輓歌 感想

 

類型:劇情
導演/編劇:戴倫·艾洛諾夫斯基
演員:艾倫·鮑絲汀、傑瑞德·雷托
上映年代:2000年

「我不懂,你為什麼對你的父母這麼反感呢?」

「我是說他們什麼都給你。他們供你吃,供你住,還給你找了心理醫生。」
「那很好...不過,你知道嗎?我想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從不是錢。」
「除了錢他們什麼也不給我。」












時隔多年看這部片還是很震撼,表面上它是一個反毒品宣導片,但實際上這部片有太多內容可以講了。

它是時常和《猜火車》並列的一代經典,只是前者多了一點哲學思辨(虛無和存在主義),後者則是重於心理。

這部的劇情其實很簡單,男女主角是一對懷著虛幻夢想的情侶,他們活得肆無忌憚又迷茫,他們竭盡所能的找樂子,但還是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。所以他們嗑藥,決定靠毒品賺錢來開一家服飾店從此過上好日子,合夥人則是另一個毒蟲。

主角的母親是那個時代的另一個影子,她喪夫、孤獨、兒子一點也不在乎她,她生活唯一的樂趣就是看電視,她也有著另一個虛幻不實的夢:她夢想著有天能上電視,而悲劇就來自有天她接到了來自電視台的消息......

先來談談這部片的厲害之處吧,它簡直是電影語言學的典範。

它用鮮明又詭譎的鏡頭來呈現人們虛幻的快樂,畫面閃爍又迷離,在每一次嗑藥,它更是運用了多樣的手法來讓觀眾體會到那嗑翻天的衝擊:將其快轉時間被錯亂、停不下來的節奏、微觀補捉人物的神態、將所有角色亢奮不安都集聚在一起的縮時攝影——在大師的作品就是你找不到多餘的鏡頭,所有的情緒張力都足以讓觀眾的五官被填滿。

這種情緒的疊加,就像一顆無限被充氣的氣球,令人畏懼什麼時候會爆炸。
對比藥效過後,會有一陣子令人窒息的沉默,這種反覆的焦慮和不安到結尾都沒停止。

而這部片最可怕的地方是,任何快樂的場景都是不安地、快節奏的音樂,它不用說任何一個字,你就知道人物的夢必定破碎,從主角母親開頭拉不上拉鍊的紅裙、到主角恍惚看見穿著紅裙的愛人在海邊的畫面,紅裙象徵了他們渴望又得不到的愛

就像我對劇裡的其中一幕特別深刻。

它是一個轉折點:當主角賺錢後想到或許該買給自己母親什麼,見面後發現他母親異常亢奮(食用減肥藥的緣故),本來想說看到主角為此很擔心氣憤這個人還是愛他母親的,但當她母親哭訴她只是太孤獨了,只是一直想被愛而已,主角的反應是:錯愕、罪惡感、像逃跑般跟他母親說我還會再來見你的,此時的畫面鏡頭卻只拍攝到右半邊一臉哀戚的老母親。

你就知道他或許不可能再回來了,下一幕主角在車上嚎啕大哭,嗑了一點藥後,神態已恢復正常。

你似乎已經看到結局是什麼。

劇裡的人最後會沉迷毒品,都是為了滿足他們內心殘缺的一部分,有人說這在影射資本主義的末路,我想並非是資本主義的錯,而是人們還以為用錢、廉價的娛樂、物慾就能填滿心中的殘缺,但實際上我們忽視的是自己的內在,靈魂是無法被這些給填滿的。

附上本部經典的配樂: